IPv6的地址有很多,分给全球单播的地址也仅仅是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2000::/3,这是全球单播的网络号。为了有规律的去分配IPv6的地址,IANA和RIR把掩码长度位32或者35的IPv6网络分配给各个ISP,各个ISP一般拿到手的掩码长度是48,也就是说有可以分配给ISP的掩码长度位48的网络有2的13次方或者2的15次方个,这对于ISP的分配是绰绰有余了。
上图是全球单播地址的地址结构分配,首先是固定三位001,也就是说只要遇到前面是001的地址就是全球单播地址,而且我们也能看出八分之一的IPv6地址都被用作全球单播地址。然后就是45位的全球路由前缀,16位的子网ID,主要就是便于ISP做子网划分。ISP做子网划分之后将对应的网络分配出去。接口标识就是对应的主机号。如果16位的子网ID,那么就可以划分出65535个子网,但是每个子网都是64位的主机号未免太过于奢侈,所以需要针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具体的分配。
(1)唯一本地地址
FC00::/7 :这是唯一本地地址的网络号
但是FC00/ ::/8没有定义该段网络中地址的意义,但是FD00::/8定义了其为唯一的本地地址,也就是私网地址
(2)链路本地地址
FE80::/10 :这是链路本地地址的网络号
链路本地地址仅仅在本地链路有效,不同链路的本地链路地址可以重复,它不会作为路由的对象。在IPv6中链路本地地址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用链路本地地址结合一些协议可以实现无状态地址配置,ARP功能的代替,
在思科的设备中,如果接口启用了IPv6的功能,那么该接口就会自动的生成一个IPv6的链路本地地址,但是在华为上链路本地地址即便启用了IPv6也不会生成,必须人为的给它配置一个全球单播地址,或是配置系统自动生成或是自己手工生成。系统自动生成就是使用链路本地地址的固定网络前缀FE80:: /64,然后最后的64位接口ID使用EUI64的方法生成。
EUI64不仅可以用于本地链路地址的生成也能用于无状态地址分配中地址的生成,在无状态地址分配中,接口通过RS报文,或是直接获取到RA报文从而将相关的网络号学习下来,这种自动学习,仅仅只能学习掩码位64位的网络号,学习到64位的网络号之后,使用EUI64自动生成后面的64位接口ID。
(3)未指定地址
::/128 该地址不能用于接口,该地址表示在接口未获取到地址时的源地址
(4)回环地址
::1 /128 回环地址表示自身,用于协议栈的测试
任播使用和单播地址相同的地址空间,一个任播地址可以分配给多台设备,当有多条去往相同任播地址的路由的时候,使用其中开销最小的一个任播地址。
组播的网络以FF打头,也就是说前面的八位都是1,然后就是标记位这个表示了该组播地址的性质,当其4位组成的值位0的时候,表示该组播地址是永久的,当其4位组成的值位1的时候,表示该组播地址是临时的。然后就是范围,它指定了收到该组播地址的范围,如下图所示:
比较常用的就是链路本地的组播地址,以及第一个,第一个接口本地表示组播的范围是自己本身。
组播的组ID表示了组播针对的对象,比如是全部节点,全部的路由器等等。我要注意留给组ID的位数仅仅只有32位,112中的80位都是0
这是一个特殊的组播地址,当一个接口配置了IPv6的地址之后它就会根据其IPv6地址将该接口加入到该IPv6地址对应的被请求节点的组播地址。
被请求节点的网络格式是这样的:FF::0001:FFxx:xx:xx
被请求节点前面的104位都是固定的为:FF::0001:FF
后面的24位是从IPv6地址的后24位复制下来的。这样该组播地址就可以标识一组使用该IPv6接口,在进行地址冲突探测的时候,或者ARP信息的获取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不必使用广播地址作为目的IP,而可以使用组播地址作为目的IP,这样就可以减少同一广播链路上主机的性能的消耗
NDP协议主要的实现手段是通过ICMPv6来实现
到此这篇ipv6全球单播地址范围(ipv6单播地址设计的作用)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推荐文章,希望大家都能在编程的领域有一番成就!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将相关资料发送至xkadmin@xkablog.com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xkablog.com/hd-api/83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