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全球化:更好的贸易创造更美好的世界”(Re-globalization:Better Trade for a Better World),这是2024年世贸组织(WTO)公共论坛(以下简称“公共论坛”)的主题。公共论坛下设三个分论坛,议题分别涉及“绿色政策使贸易利益最大化”“服务贸易促进发展和增进福祉”“数字化是包容性贸易的催化剂”。
此次论坛主题和议题的选择显示出WTO正将目光聚焦“再全球化”,并与时俱进地坚定走绿色化、数字化道路。
自WTO 成立以来,全球贸易迅速扩大,各国和地区间相互联系日益紧密。此次公共论坛发布主题为“贸易和包容性:让贸易惠及所有人”的《2024世界贸易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WTO成立30年来,贸易在缩小各经济体间收入差距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收入增长和包容性发展时期:1995—2023年,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全球人均收入增长约65%,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经济体的人均收入几乎翻了一番。WTO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维拉说:“自工业革命以来,穷国与富国的收入差距首次缩小。”
作为多边贸易体系的根基,目前WTO正遇到诸多挑战。《报告》指出,与地缘政治相关的国家竞争、地区冲突和贸易制裁等全球趋势,冲击了过去30年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基础,可能导致国际贸易体系碎片化;数字革命可能拖累低收入经济体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导的增长前景;气候变化可能对各国特别是低收入经济体带来更大冲击。然而,上述全球趋势也会带来相应的机遇。比如,发展中经济体可通过数字化降低贸易成本,转向服务业主导的增长,或者把握全球绿色转型过程中对可再生资源的需求,从而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这份《报告》带给我们两个启示。一是它重申了贸易在减少贫困和创造共同繁荣方面的变革性作用。这与当前流行的观点恰恰相反,后者认为,贸易以及WTO等机构正在创造一个更加不平等的世界,这不利于低收入经济体。第二个启示是,即使如此,一些低收入经济体依然处于全球贸易的边缘地带,我们需要将这些国家都融入到全球贸易中。”伊维拉表示。
《报告》旗帜鲜明地捍卫国际贸易带来的好处,并警告“某些富裕国家”——挥舞关税大棒不仅会伤害地球上最贫困的国家,也不太可能给本国带来好处。
“限制贸易,通常是保护特定群体就业的昂贵方式,这种做法可能会提高生产成本,同时引发贸易伙伴的不满,最终造成代价昂贵的报复。”伊维拉说。
过去十年里,全球贸易壁垒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哈佛大学经济政策实践教授、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杰森·福尔曼则认为:“实际上,征收关税带来的影响,要么是消费者承受物价的上涨,要么是引发对方的报复性关税。”
《报告》认为,虽然在全球化过程中,一些富裕国家的工人失去了工作,或者感到被社会抛弃,但贸易壁垒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方法。政府应该帮助工人们获得存在热门需求的技能,并帮助这些人获取新的工作,而不是提高贸易壁垒。
《报告》还提到,富裕国家制造贸易壁垒所带来的全球经济持续碎片化,将对低收入经济体产生最大的负面影响——那些国家更加需要外国投资和市场准入。伊维拉认为,更有希望的方式是进入一段新的“再全球化”时期。
面对挑战,《报告》建议,各方需制定一项综合战略,将开放贸易与支持性国内政策结合起来,使贸易更具包容性,如职业培训、失业救济、为技能和流动性提供更高的劳动力教育、确保消费者受益于较低价格的竞争政策、可靠的基础设施以及运转良好的金融市场等。
“降低贸易成本、缩小数字鸿沟、更新WTO规则以反映服务贸易、数字和绿色部门日益增长的重要性,这些至关重要。”《报告》强调。
备受瞩目的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即将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拉开帷幕。作为顺义区的核心园区,北京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德示范区”)将携其最新成果再次亮相链博会。中德示范区自设立以来,始终坚持联合创新、融合发展、产业引领的发展思路,集聚了众多德资及关联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生态。
此次参展,中德示范区不仅将展示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突破,还将积极寻求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机会,共同推动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而链博会也将为其提供一个展示实力、拓展合作的绝佳平台。
借助链博会平台
了解行业最新发展趋势
顺义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是新版北京城市总规空间结构中的“多点”之首,也是北京高端产业基地和中心城区适宜功能产业的重要承接地。区内拥有汽车制造和航空航天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中德示范区三大园区。
北京市顺义区展台负责人杨蓬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链博会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致力于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与发展,为促进各国产业协同提供了一个国际平台。顺义区以此为契机,在智能汽车链展区设置展台,围绕智能汽车、航空航天和医药健康三大产业的重点项目和创新成果进行展示,宣传介绍顺义区雄厚的产业基础。
在顺义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顺义区立足高质量发展,强化政策赋能、聚焦重点项目、推进中德示范区高水平开放,各项措施在顺义落地见效、走深走实。一是发挥国家级对德合作园区、北京“两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北京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等叠加优势,开展政策改革设计,探索研发创新、产业扶持、市场准入、知识产权等领域的14项改革创新举措与国际合作政策。二是重大优质项目取得新进展。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国际预科学院北京校区项目启动,为顺义区教育对外开放,中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赋予新动能。三是高水平开放释放新活力。园区成为全市首批市级两业融合示范区;召开首届中德(欧)隐形冠军论坛,中德汽车产业数据可信流通服务平台等10余个项目完成合作签约;引进德国欧洲中小企业中国合作中心,为企业来华发展提供“最后一公里”服务。
“本次参展,我们希望能够向来自海内外各领域‘链主’企业展示我区产业优势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希望国内外优质企业能够借助参加链博会之机,走进顺义、了解顺义、投资顺义。我们也希望能够借助链博会平台,了解行业最新发展趋势,不断巩固和完善我区的优势产业链。”杨蓬勃向记者表示。
中德示范区
推动中外经济技术合作
“作为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设立的首个以‘经济技术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对德合作园区,我们坚持联合创新、融合发展、产业引领的发展思路,引入德资及关联企业110余家,集聚德籍高管和工程师团队200余人,德企年产业规模约400亿元,产业态势逐渐显现。”杨蓬勃表示,顺义区格外注重中德示范区和三大主导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利用中德示范区建设契机,引导提升三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一是强化交流引项目。搭建双向交流渠道,连续3年举办北京中德产业合作发展论坛,还举办了首届中德(欧)隐形冠军论坛,通过系列活动碰撞发展思路、交流创新经验。“同时,我们组织了6批次招商团组赴欧洲招商引资,在德国举办多场招商推介活动,吸引欧洲企业来顺义发展。在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上,我们充分发挥中德互补优势,与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等机构建立了合作机制,并以奔驰新能源工厂为带动,吸引德资、欧资汽车零部件上下游企业‘强链补链’,其中埃帕德公司已为奔驰在国内制造基地提供服务;海斯坦普等一批外资核心零部件项目也相继落地。”杨蓬勃表示。
二是强化合作促增量。中德示范区关注并支持入园企业发展,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自动驾驶、节能环保等领域陆续开放应用场景,推动中德(欧)合作新技术、新产品典型应用,激发中德合作增长动能。
杨蓬勃举例,博世工业4.0创新中心累计完成区内60多家企业的诊断服务,20余位技术专家提供保障,服务时长超1000天,生产效率平均提升超20%,推动新增投资超5000万欧元;帮助奔驰、宝马、德尔格等德企对接更多应用场景,形成中德企业双向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下一步,我们将紧抓全球产业链调整的重大机遇,借助第二届链博会契机,帮助区内企业围绕市场拓展、品牌宣传、技术交流等与各产业链企业寻找合作机会。”他说。
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中德示范区通过引进德国及欧洲优质企业,聚焦新能源智能汽车、智能装备、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园区积极促进中外经济技术合作,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加强与国际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创新要素跨境融合,共同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助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目前,中德示范区与中国德国商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欧洲经济参议院、德国侨商会等50余家机构建立合作机制,落地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保险资管公司安联保险、大众公司全新物流器具管理平台得联供应链、德国博世公司新增智能诊断服务板块博世工业4.0创新中心,以及北京市首家智能制造领域外商投资的中德莱茵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杨蓬勃介绍,中德示范区将充分发挥平台载体作用,从国际上招商引资、寻找增量,引入更多符合北京产业战略需要、补齐顺义产业链短板的先进制造业,打造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聚焦发展中德(欧)优势互补先进产业领域,不断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科技、产业、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双向往来,汇聚国际优质资源,持续擦亮“中德合作看顺义”的金名片。
本届进博会有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96家展商参加企业展,国别(地区)数和企业数均超过上届;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297家,创历史新高;186家企业和机构连续七年参展,众多外资企业在这里挖掘中国市场潜力,在这里感受中国创新活力,在这里探寻未来发展趋势。
立邦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钟中林:进博会就像一扇窗,让世界看到中国进一步向全球开放市场的决心。进博会也像一座桥,让国际企业可以把更多先进的技术、产品以及经验引进来。今年,进博会的展商数量、交易团数量再创新高,作为首展企业,立邦备受鼓舞,也对进博会将带来的溢出效应充满期待。扎根中国三十余年来,立邦见证了中国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从中受益良多,并深刻感受到中国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实施外商投资法、优化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等举措也进一步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更加公平、透明的投资环境。
高通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钱堃:在过去的七年里,高通公司持续参与进博会,见证了开放、合作与共享的力量。随着5G-Advanced与AI的双向赋能,高通坚信这些技术将为智能手机、PC、汽车乃至物联网领域的中国伙伴带来全新机遇,并创造更多合作机会。进博会作为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和促进国际合作交流的桥梁,将有助于公司持续推进与中国合作伙伴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化发展。
拜耳集团管理委员会主席比尔·安德森:国际合作与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强劲引擎,拜耳很荣幸能够连续七年参与进博会,聚焦突破性的创新成果。目前,全球约有十分之一的人口面临饥饿,许多疑难病症依然威胁着人们的生活,拜耳秉承着“共享健康,消除饥饿”的宏伟使命,始终致力于为全人类带来健康与营养领域的变革性创新。中国在这一使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拜耳团队期待与政府、机构及其他本地合作伙伴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合作,更好地服务中国消费者,携手并进,创造改变,达成使命。
DHL快递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吴东明:进博会展现了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这不仅对维护和促进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具有重要作用,更让在华发展的外资企业受益。中国始终是DHL快递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公司期待与中国市场双向奔赴,持续投资基建、运力、航线等方面,并不断扩大和深化与国内企业的合作,以更高质量的国际物流服务护航中国企业出海路。
安永华中区主管合伙人夏俊:进博会是中国政府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这一盛会加强了国际经济合作,为进口企业提供了一个直接接触中国庞大市场的绝佳机会,以展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与潜在客户建立联系、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特点和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市场策略。中国市场一直具有巨大潜力。接下来,安永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于国家的扩大开放战略和制度创新,推动资本市场稳健发展,赋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国际化发展,尤其协助中国企业在出海的道路上更稳更远,顺利融入国际价值链升级和创新产业链升级。
力拓集团首席商务官巴特尔:中国不仅是力拓最大的市场和最大股东的所在地,也日益成为公司全球运营的重要货物和服务来源地。在本届进博会上,力拓首次在中国展示位于几内亚共和国东南部的西芒杜矿山项目,和中国合作伙伴一道,助力满足钢铁企业在寻求碳减排背景下对高品位、低杂质铁矿石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几内亚及周边地区的现代化进程。目前,多家中企正在广泛参与西芒杜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关键设备服务采购。这样的伙伴关系营造了一个共享知识、资源与经验的合作环境,使各方能充分发挥彼此优势,为项目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期间举办的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发布了《世界开放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虽然开放趋势现状堪忧,开放成效不及预期,开放环境寒意渐浓,但经济全球化并未发生根本逆转,中国对世界开放作出了更加突出的贡献。
报告显示,2023年,世界开放指数为0.7542,同比下降0.12%。与此同时,根据最新数据测算,近年来全球价值链虽受种种冲击,但仍保持总体扩张趋势,2022年全球出口境外增加值率达到24%的历史高点,比2021年提高1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4个百分点。这一趋势表明,经济全球化并未发生根本逆转,推动开放的“涓涓细流”正在顽强地不断汇聚。
在此背景下,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不断推出务实举措,并取得显著成就。报告显示,2008年至2023年,中国开放指数从0.6789升至0.7596,提高11.89%,升幅位居全球前列;2023年,中国开放指数在129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8位,比2022年提升1位。
报告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长期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共赢,在融入世界与发展自我中实现互利共赢。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开放信念更加坚定。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坚如磐石,扩大开放的脚步从未停歇。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改革开放新蓝图,为中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绘就“施工图”“路线图”“远景图”。中国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开放举措更加有力。中国始终秉持“言必信,行必果”的理念,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动中国对外开放披荆斩棘、落地开花。更新“一张清单”:与2021年版相比,2024年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的限制措施由31条压减至29条,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面取消,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应用“一个窗口”: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不再让企业登录多个系统、填报多张单据、多次往返口岸,有效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和透明度。建设“一个市场”:相关措施成效显著,正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开放平台更加多元。十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春发其华,秋收其实,实现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从合作到治理的历史跨越,再现古丝绸之路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为全球经济的开放性、多样性和稳定性贡献了中国的智慧与力量。进博会为世界搭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让市场相连、产业相融、人文相促、理念相交得以实现,生动践行了大国承诺。
报告呼吁,各国基于各自的资源禀赋,高效培育可开放资源,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精准把握对外开放与现代化、扩大开放与推进更高水平现代化的黄金结合点,推动实现合意开放乃至最优开放,明开放之道,聚开放之力,举开放之策,纾开放之困,努力扭转世界开放下行之势。
《世界开放报告》是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旗舰报告,由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共同撰写。
“我们一直将进博会、链博会这样的中国展会平台视为难得的合作机遇与展示窗口。对于嘉吉而言,这是将公司从‘幕后’推向‘台前’的绝佳机会。”嘉吉中国区总裁管慧丽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嘉吉将通过这些展会,向全球的合作伙伴、客户和消费者展示嘉吉在农业、食品、金融和工业等领域的最新成果,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和趋势,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市场策略。
这个11月,管慧丽和她的团队非常忙碌。11月5日至10日,嘉吉出现在第七届进博会上,以“新质绿动,共赢未来”为主题,亮相于食品及农产品展区。从第一届进博会开始,嘉吉就一直参展。今年,嘉吉带来了旗下最新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展品超过120件,涵盖食品原料、动物营养、食用油、可可/巧克力、美丽护理、工业,以及金属和航运相关解决方案。
管慧丽介绍,嘉吉展台的主要亮点包括亚洲首发的Gerkens Max系列深色可可粉、新可可液块系列产品、数赢专嘉技术,中国首发的植物基藻油DHA软胶囊、“嘉倍静”育肥肉牛饲料等产品,融佳清炸油、非氢化奶基底方案等优质产品,以及嘉吉在绿色产品、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供应链等方面的探索。
管慧丽表示,在进博会嘉吉展台上,参观者不仅可以了解嘉吉的最新产品,还可以参与多款产品的试吃。展台还特意设置了一个裸眼3D大屏幕,方便参观者以更新颖、直观的方式认识和感受嘉吉。除了产品展示,嘉吉在今年的进博会上还将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涉及粮食、食品、饲料原料、铁矿石等众多领域。嘉吉还将签署重要的伙伴协议,共同推动产品创新、环境保护以及乡村振兴,支持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嘉吉持续加大投入中国市场。2023年6月,嘉吉在山西省运城市启用了嘉吉动物营养全球创新中心,致力于推进中国和亚洲的生猪产业发展。同年,嘉吉在浙江省平湖市启动了首个风味糖浆创新生产基地,面向快速增长的咖啡和茶饮市场,研发创新型饮料解决方案。嘉吉在中国的其他创新设施还包括北京创新中心、上海个人护理业务亚太区研发应用实验室,以及河北省霸州市的技术应用中心等。
今年6月27日,嘉吉正式启用了经过全面升级的上海创新中心,投入3000万元人民币,将该中心的面积扩大到原本的两倍。新升级的嘉吉上海创新中心旨在打造沉浸式体验,满足嘉吉餐饮服务、零售和食品加工客户的研发需求。中心配备了质构分析仪、高温灭菌器、3D食品打印机等先进的技术设备,致力于在风味糖浆、可可/巧克力、烘焙产品、食用油和健康食品解决方案等领域推进创新。
11月26日至30日,嘉吉将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管慧丽向记者介绍,在链博会上,嘉吉将展示供应链不同环节创新和可再生农业实践。例如,展示从农田到消费者手中的完整供应链,以及嘉吉在这一过程中采用的再生农业技术和解决方案。
在链博会期间,嘉吉还将与中国的本土合作伙伴和客户签署战略协议,共同推动农业与食品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如嘉吉将联合中粮集团共同发布国际农业与食品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倡议。此外,嘉吉也将参与各类主题活动,就供应链领域的重要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希望能够与更多的中国企业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全球农业和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管慧丽说。
10月31日,中国贸促会举行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发言人孙晓介绍了刚刚结束的第一届“友谊杯”中外政企足球邀请赛有关情况。孙晓提到,10月12日至27日,中国贸促会创新服务外资工作方式,在中国足协、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京成功举办第一届“友谊杯”中外政企足球邀请赛。
孙晓表示,这次比赛是一次经贸与体育的跨界融合。通过这项赛事,外资企业、外国使馆和商协会等机构以及中国政府部门和中国企业相聚绿茵场。“大家以球会友、深化友谊,把团结拼搏的体育精神和合作共赢的经贸理念融合起来,让中外交流走出办公室、会议室,拉近了人与人、中与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的服务外资工作更加贴近人心,也让外资企业更加真切感受到我们的善意、诚意和友谊。”他说。
孙晓说,这次比赛还是一次中外政企间的深度交流。共有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外国使馆、外国驻华商协会、外资企业和中国相关部委、中国企业在内的17支队伍报名参赛,其中有英国驻华使馆和中国英国商会联合足球队、阿根廷使馆足球队、美国驻华使馆队,有耐克、麦当劳、西门子、迪卡侬、诺和诺德、佳能等6家外资企业,还有中国贸促会及5家部委、2家中国企业。
大家在足球场上奋力拼搏,在场边交流谈心。“英国队一位技术出众的女球员不慎受伤,与其对战的诺和诺德队和主办方中国贸促会人员立即现场提供支援,赛事合作方美国和睦家医疗集团的医护人员及时帮助治疗,另一家赛事合作方和参赛队中国太平洋保险为她及时提供了保险服务。这个小故事可以作为我们成功举办这一赛事的最好例证,这位英国女队员也获得了赛事颁发的‘勇于拼搏奖’。”孙晓说。
孙晓还提到,在赛事颁奖活动上,相关外资企业宣布了其在华公益项目计划,将实施多个面向乡村、面向未来的公益项目,切实帮助那些需要关爱和支持的群体,改善人们的生活,积极推动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赛后不少中外企业和机构主动联系我们,希望报名参加第二届‘友谊杯’比赛。明年我们将继续办好这一赛事,欢迎广大中外企业和机构报名参加,共同打造这一推动中外政企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孙晓介绍。
近期,中瑞两国正式启动自贸协定升级谈判,双方同意将共同努力、加紧磋商,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尽早达成高水平升级协定。中国—瑞士自贸协定于2013年7月签署,是中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签署的第一份双边自贸协定(FTA)。企业界期待,这次升级谈判给中瑞经贸合作,特别是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带来更加广阔的机遇。
成立于2012年的瑞士高科技公司SkyCell于2019年进入中国市场,专注于为医药企业提供混合式温控集装箱和医药温控解决方案,在北京和上海设有两处服务中心,并与诸多国内外知名医药、货代和航空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我们的运输网络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并计划进一步加强与本地伙伴的合作,以优化物流网络。”SkyCell中国区业务总监黄华(Ronaldo Huang)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全球医药供应链中的角色近年来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传统的生产者逐步转变为技术研发的创新者。
根据艾昆纬人类数据科学研究所(IQVIA Institute for Human Data Science)的报告,中国是全球医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生产大量疫苗、原料药品和生物制品。这些产品需要通过高效的冷链物流输送到全球各地。同时,在医药和生物科技领域,中国制药行业大力推动生物药、创新药研发,中国的CDMO(合同定制研发生产)企业不仅服务于中国国内药企,也正与全球知名药企建立合作关系,迈向国际市场。
随着中国供应链角色的转变,SkyCell看到了中国高价值药品冷链运输领域的广阔机遇,不断增加在华投资,稳步推进合作与发展,并不断扩展温控集装箱业务与服务。近期,SkyCell成功完成1.16亿美元的D轮融资,资金将重点用于公司在亚洲、美洲和非洲的发展,以进一步扩大全球业务。
除此之外,黄华还观察到,中国市场和企业在积极推进碳中和目标,制药企业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实施减少碳足迹的战略规划,响应全球节能减排的趋势。
“我们致力于将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带入中国市场和更广泛的医药供应链,帮助中国制药公司实现药品零损耗,成功将药物送到患者手中,并减少其供应链中的范围3碳排放,从而引领制药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新趋势。”黄华介绍说,通过创新材料、数字化工具以及可持续技术,SkyCell为中国医药企业、货代公司、航空公司等全球医药物流供应链生态提供了接近“零碳排”、全程可视化追踪的混合式温控集装箱。
黄华说,未来的供应链将进一步向智能化和可持续化方向发展,这给SkyCell的自动蓄冷混合式集装箱带来巨大机遇。此外,公司还在开发软件和监控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以提高制药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视性。这大大提高了货代和航空公司的运输能力,使其符合制药公司的标准,满足制药行业日益复杂的供应链需求。
“未来在中国市场,我们计划提供完善的门到门服务,并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北京、上海两个中心的运营服务体系,为医药客户提供预处理、质检合格、随时可用的混合式温控集装箱。”黄华说,SkyCell希望自己的创新解决方案能惠及更多药企,加深与本土航空公司、货代公司的合作,共同推动安全低碳环保的医药冷链新范式,加快中国医药冷链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27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渔博会”)日前在青岛·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办。作为由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贸促会农业行业分会)创办的国际渔业品牌展会,本届渔博会规模超过11万平方米,来自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的1602家企业参展,境内外共计34个专业团体组团参展,国际展商比例达4成,展出内容涵盖水产原料及加工品、种苗饲料、养殖及加工技术与设备、冷链物流设施等多个板块。
“渔业在全球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营养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近100个国家高度依赖渔业,近10亿人口以渔业为生,近30亿人口把水产品作为主要动物蛋白摄入来源。”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王乐君在渔博会开幕式致辞时表示,中国是水产品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近年来,中国水产品市场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多种水产品关税下调,推动进口增长。同时,多措并举推动优势水产品出口,出口额连续10年稳定在200亿美元以上。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达7100万吨,同比增长3.4%,占全球总产量的30%以上。其中,养殖产量占比达81.9%,继续保持全球最大的水产养殖生产国地位。
水产品消费降级
“为更贴近市场需求,必须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大洋世家(浙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洋世家”)商品部经理陈方羽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针对欧洲消费者对鱼罐头的消费出现增长,同时日本消费者也接受了相对以前低端的食材,大洋世家产品做出很大调整,以适应欧洲和日本市场出现的消费降级情况。
“去年,水产品消费市场压力传导到全产业链条,企业面临去库存、拓销路、稳经营的挑战。”多家参展企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消费降级背景下,部分企业增加自有品牌展品占比,打造产品性价比,谋划重构产业链。
“今年全年出口预计实现2亿美元。”陈方羽表示,尽管形势不如预期,但仍要坚持国际国内“两条腿走路”,重要的是进行多元化市场拓展,重新构建企业自身的产业链、价值链和技术链体系。
陈方羽表示,从C端消费市场来看,消费降级体现得更加明显,水产零售行业的业态正在重构,其重点是如何满足下沉市场需求。
在陈方羽看来,水产行业市场的消费降级,也在考验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和内在修炼。大洋世家作为一家综合供应商,为适应市场变化增加了新的服务项目和内容,同时进驻抖音、快手等平台。
渔业机械技术升级
“随着我国三文鱼进口量的增长,三文鱼切片已由人工升级为机械设备自动化完成。”渔客机械(山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渔客机械”)总经理支洪刚告诉记者,我国渔客机械的加工技术与日韩以及欧洲在同一水平线,这也是渔客机械设备近年来持续出口俄罗斯的竞争优势。
“随着中国渔业机械技术升级,俄罗斯客商对中国智造设备需求稳中有升。”支洪刚表示,为扩大俄罗斯市场,渔客机械与俄罗斯代理商的合作更趋紧密。其中,不仅省去了货币结算环节,更重要的是,俄罗斯代理商对售后服务给予了保障,这对终端客商来说,是最乐于接受的方式。
上海古川包装机械有限公司(日本独资,以下简称“古川机械”)成都办事处营业主任严镭表示,中国是日本古川机械在海外设立的首个工厂所在国。2022年,古川机械在安徽马鞍山设立工厂,生产的设备销往东盟市场。
“古川机械在中国的工厂有8000平方米,主要业务是对零部件进行组装。”严镭告诉记者,参加渔博会有机会与国际上的采购商进行面对面沟通,并对古川机械进行现场体验,这对于古川机械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更多国际客商了解古川机械在中国的新工厂和产品。
冷链物流绿色转型
“雪人集团‘一站式’制冷服务方案覆盖水产冷链全过程。”福建雪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雪人集团”)市场总监陈炜介绍说,雪人集团可在水产品冷链运输过程中,为冷链客户提供预冷、加工、仓储、配送等环节的智能温控解决方案。
陈炜表示,水产品作为高蛋白易腐食品,因其组织结构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冷链运输和保鲜提出了极高要求。本次渔博会,雪人集团展出的制冰机、商用和船用制冷压缩机、单机双级螺杆压缩机组,覆盖了水产品冷链的全过程。可以说,从捕捞到餐桌,雪人集团可提供“一站式”制冷解决方案,确保水产品始终保持最佳新鲜度。
“作为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多样化的水产品正成为人们食品消费中的重要一环。”在陈炜看来,在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冷链物流发展将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优化冷链运输结构、建设绿色冷链基础设施、推广绿色低碳冷链装载器具、制冷设备节能环保更新、高能耗冷库减碳等冷链各环节绿色转型是大势所趋,这必将催生一批有竞争力的绿色节能环保冷链设备企业和绿色冷链物流企业。
首届超级枢纽博览会于11月5日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开幕。
本届博览会为期3天,以“通过技术创新重新定义客运和货运体验”为主题,汇聚了世界各地约2000名参观者及约100家参展商。从智能安检系统到自动化行李处理,从环保建筑材料到高效的能源管理系统,博览会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创新盛宴。
据悉,本届博览会吸引了全球60多家机场买家,包括香港国际机场、新加坡樟宜机场、日本羽田国际机场及首尔仁川国际机场等。
此外,本届博览会还设置了多场高峰论坛,涵盖航站楼创新、先进空中交通等多个主题,来自世界各地的机场买家单位、技术供应商和行业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机场和航站楼技术的最新挑战、趋势和进步。
香港国际机场是本次博览会的主办机构。香港机场管理局署理行政总裁张李佳蕙在开幕致辞时表示,创新是香港国际机场运作的基石。随着三跑道系统于本月底开始运作,各项新设施也将分阶段启用,“机场城市”将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领先地标,吸引全球各地的旅客访港。
香港特区政府署理财政司司长黄伟纶当日表示,香港以其特有的优势,为全球航空和物流界人士提供大量商业机会,欢迎大家来港发展。
超级枢纽博览会是一项航空业界的创新盛事,集中展现机场营运商、专门研发自动驾驶运输系统和崭新航空交通的科技公司,以及本地初创公司的最新发展。
11月4日,香港国际电脑会议2024在港开幕。会议为期两天,重点讨论人工智能为香港经济社会带来的发展机遇。
本次会议主题为“从生成式人工智能到通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现在与未来”,预计吸引约1000名海内外代表出席。会议将讨论人工智能发展现状、趋势、应用、伦理以及风险管理等议题。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副局长张曼莉出席会议开幕式时表示,特区政府全力支持香港人工智能发展。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将设立100亿港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人工智能是重点领域之一。她说,数码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将很快投入使用,这将为本地研发机构和相关产业提供高性能算力。
香港中联办副主任刘光源出席会议开幕式致辞并表示,香港人工智能基础科研能力强,可以借助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东风,在为国家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同时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同时,香港在人工智能国际产业合作、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体系建设中都可以发挥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
香港电脑学会会长郑松岩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人类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到通用人工智能的探索,不仅是一次科技之旅,也是一次社会发展的历程。香港电脑学会此前设立了人工智能专家小组,会聚业界精英和学者,共同探讨和推动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建设、企业数字转型等方面的应用。
香港国际电脑会议自1978年由香港电脑学会创办,至今已经举办47届。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将相关资料发送至xkadmin@xkablog.com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xkablog.com/sjkxydsj/41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