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大数据架构 > 正文

大气分层图高中(大气分层图示)



2023高考地理基本知识清单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以及各成分的地理意义(作用)---略提。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层次

主要特点

原因

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约0.6

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

对流运动显著

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强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强烈

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高

臭氧吸收紫外线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上热下冷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为主

高层大气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



学习要领:自然特征------人类活动关系

1、空间位置(海拔)

2、自然静态特征(温度)

3、运动特征

4、对人类活动影响

☆逆温现象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

类型

发生的条件

出现的地区

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

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明前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

中纬度沿海地区

地形逆温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

盆地和谷地中夜间

锋面逆温

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差异显著

锋面活动地区

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根本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近地面大气直接来源:地面辐射


四、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深度解析】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CO2CH4O3)→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2)在农业中的应用: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北方居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作物种植;

利用烟雾防霜冻;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专点分析】

我国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东南部较缺乏部,西北比较丰富。青藏高原相对最高,四川盆地世同纬度地区最低者。

原因: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 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或纬度: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径就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例如,中午的太阳辐射强度比早晚的强。

(2)、海拔高度: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3)、天气状况:晴天云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例如四川盆地多云雾阴雨天气,太阳辐射消弱强,太阳辐射成为我国最低值区。

(4)、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高则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5)、白昼时间的长短。

(6)、大气污染的程度:污染重,则对太阳辐射消弱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

五、大气运动的两种形式(热力环流,水平运动---风)

1.热力环流

1)成因:太阳辐射导致的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判读:先垂直后水平

地面间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1、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

2、受冷地区冷却下沉,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

【易错警示一般情况下,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近地面气温大于高空;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做饭需用高压锅; 关于热力环流,具有气温越高,气压越低的规律,切记该规律只适用于热力条件下的下垫面,受动力因素影响的大气环流或者高空不适用该规律。

【深度解析】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1)海陆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城市风------城市热岛的形成

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



【深度解析】等压线垂直方向弯曲变形

(用动态示意过程演示说明;要特别注意高度不变压强变)

近地面:

受热,气压降低,等压线垂直方向下凹

遇冷,气压升高,等压线垂直方向上凸

高空:

空气堆积,气压升高,等压线垂直方向上凸

      空气下沉,气压降低,等压线垂直方向下凹

2、大气的水平运动与等压线

1)风形成的直接原因:风是气流的水平流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推动下产生,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力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距离相同,气压差值越大(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判断不同风力图的风力大小还要考虑比例尺等因素。

水平气压梯度力:即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的力。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2.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类型

受力

风向

图示(北半球)

高空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深度解析】

影响风向的主要因素:大气的受力状况、地转偏向力及其存在位置。

1)定南北半球(2)定气压高低(3)定近地面或高空

注:高空和近地面没有明确规定的高度,但是一般以1500米为参考数值。

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差、等压线的密集程度);摩擦力(下垫面的阻挡物);风向与通风口的方向是否一致;狭管效应。

风和气压的应用:

(1)判断季节:北半球夏季陆地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吹海风;南半球反之。

(2)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风:温暖湿润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的风:寒冷干燥

(3)低气压过境多阴雨天气,高压过境多干燥天气。

六、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一)单圈环流:

      理想条件,全球尺度,热力环流。

(二)三圈环流:

      单圈环流+自转(地转偏向力作用)

(三)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形成)

      三圈环流模式近地面的气压带风带分布情况

(1)气压带:D_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 _______G_____________    _____

(2)风带:H___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统称为低纬信风带,JK同为_______________LM同为_________________

(四)气压带、风带季节性南北移动

大气环流+公转(直射点南北移动)

规律:气压带、风带季节性南北移动与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方向一致

(五)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南半球:条带状。

陆地面积校,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

2.北半球

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夏季,30°N以北附近,陆地形成的热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季:60°N以南附近,陆地形成了冷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1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和冬季风

7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和夏季风

(六)季风环流(即使大气运动也是气候类型)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内部)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势力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部等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业生

产的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低温、旱涝等灾害

旱涝灾害

(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都受盛行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全年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全年都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而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25°的大陆东岸

旱季时受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的控制,雨季时受因气压带、风带北移而形成的西南季风的控制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雨季降水特别多

七、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

1.气团与锋

(1)锋面结构示意图

(2)天气特征

①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3云、大风、降水等天气。

②气团暖气团:气温较高,气压较\x(4 天气晴朗5 天气晴朗

2.锋与天气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准静止锋


江淮准静止锋

昆明准静止锋

形成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相持不下

南下的冷空气遇到云贵高原的阻挡

图示



江淮准静止锋

昆明准静止锋

时间

夏初

冬半年

天气

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一带,形成长达一个月之久的梅雨天气(因正值南方梅子成熟而得名)

大致以104°E为界,以东的贵阳一带多阴雨冷湿天气,而以西的昆明在单一暖气团控制之下,多晴朗温暖的天气



☆看图辨锋面类型☆

(1)看符号


(2)看冷气团运动方向

若冷气团的运动只有向暖气团一个方向,说明冷气团势力强,应为冷锋;若冷气团遇到暖气团时有回转运动,则说明暖气团势力强,为暖锋。



(3)看锋面坡度

冷气团运动速度快,冷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冷锋锋面坡度较大;而暖气团运动速度慢,暖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暖锋锋面坡度较小。


(4)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不论冷锋还是暖锋,降水都主要在冷气团控制范围内。“锋前”“锋后”是根据锋面移动方向即主动前进气团的移动方向来决定的,以锋线为界,在锋面移动方向上,锋线前方为锋前,锋线后方为锋后。

(5)看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

冷锋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暖锋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二)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的特征比较


气旋(低压系统)

反气旋(高压系统)

气压分布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

气流

与风向

气流

形成(北半球)


水平

气流

与风向

风向

北半球

逆时针流向中心

顺时针流向四周

东部:偏南风

西部:偏北风

东部:偏北风

西部:偏南风

南半球

顺时针流向中心

逆时针流向四周

东部:偏北风

西部:偏南风

东部:偏南风

西部:偏北风

垂直气流

与天气

气流形成

天气状况

多云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过境前后

气压变化曲线

我国天气典型实例

夏秋之交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秋季: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冬季:我国北方干冷的天气











(三)锋面气旋的分析与应用


1.概念: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锋面气旋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它主要活动于温带地区,也称为温带气旋。

2.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

3.结构:北半球锋面气旋是一个逆时针(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涡旋,中心气压最低,在低压中心东侧形成暖锋,在低压中心西侧形成冷锋,冷暖锋以南是暖空气,冷暖锋以北是冷空气。从垂直方向看,气旋高层是气流辐散区,气旋低层有气流辐合,气旋中心有气流上升。

1、气旋(南北半球)水平运动判定槽线南北移动方向。

2、槽线运动方向判定冷暖锋性质。

3、冷暖峰思维解题。

☆降雨的类型☆

锋面雨(锋面雨只在低压槽处产生,高压脊及其附近不会有锋面


地形雨

台风雨

常出现在热带副热带海域的夏秋季节,风力在12级以上,降水强度大,多为暴雨,常伴有狂风、雷电,降水集中在云墙区,台风眼气流下沉(离心力作用),多为晴朗无风区。

台风分布区域:北太平洋西部

飓风分布区域: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

④对流雨

八、影响我国的气象和气候灾害

灾害

多发地区

多发季节

成因

特点

防治措施

梅雨

江淮地区

春末夏初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降水多;出现“空梅”天气——干旱

降水多时——排水;出现“空梅”天气——引水灌溉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7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春旱

华北

3-5

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没有到达(或受单一冷气流影响),降水少,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蓄水量大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引水灌溉

夏涝

华北、南方地区

6-8

春季风来得迟,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洪涝灾害

低洼地排水,疏浚河流,增加入海口

倒春寒

东部季风区

3-5

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

春季出现强低温和雨雪天气

地膜覆盖等

寒潮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地区

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

加强警报,做好防寒准备

风沙天气

三北地区

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影响范围广,一般与寒潮路径相同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暴雨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

夏秋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热带气旋等

降水强度大,时间短,形成洪涝,我国南方(和东部)地区多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现防洪保险等

干旱

华北、西北

冬春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九、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一)气温

1、气温时空变化

1)气温日变化

太阳辐射最强是在每天的正午即12点,但气温在一天中的14点左右达到最大值,日出前后最低值。

2)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影响因素(大气的削弱与保温作用)

影响因素

气温日较差

影响因素

气温年较差

纬度

随纬度增高而减小

纬度

随纬度增高而增大

海陆

陆地大于海洋

海陆

陆地大于海洋

海拔

山区海拔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小

海拔

山区海拔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小

植被

裸地大于植被覆盖地   

植被

裸地大于植被覆盖地

季节

夏季大于冬季

地形

平原大于山区

天气

晴天大雨阴天

天气

少多云雨区大于多云雨区

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即含水量越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等温线的判读

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与季节、判断陆地与海洋位置

陆地等温线向高温突出,则陆地相较同纬度海洋气温低(凸高为低),为北半球的冬季或南半球的夏季

陆地等温线向低温突出,则陆地相较同纬度海洋气温高(凸低为高),为北半球的夏季或南半球的冬季

影响陆地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等温线大致呈东西走向,与纬线大致平行。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即太阳高度、昼夜长短)

海陆分布:(受海洋影响较强的地方,等温线大致与海岸平行)夏季内陆增温快,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沿海增温慢、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冬季反之。

地形起伏:(等温线大致与等高线平行)地势高、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地势低则反之。

洋流性质:同纬度沿海地区,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相同。

下垫面状况:土壤、植被、水面等

大气自身条件:天气、大气透明度

人类活动:如城市“热导效应”


等温线图是等值线图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具有等值线的一般特征,但也有其特殊的地方。

1.等温线数值的判读

(1)弯曲状况:主要看等温线弯曲的方向,若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其中间区域数值低;反之,中间区域数值高。即“凸高值低,凸低值高”。

(2)闭合状况:“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2.等温线走向及其影响因素

等温线走向

影响因素

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

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

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海陆分布或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

地形、地势

等温线闭合

山峰、盆地

3.等温线的弯曲及其影响因素

(1)海陆与季节: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也可以概括为:一(月)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七(月)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2)地形:等温线穿过山脉或高地时,凸向气温高的地区;等温线穿过河谷或低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低的地区。

(3)洋流:洋流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出方向相同,等温线由高值向低值方向(向高纬)凸出的为暖流,等温线由低值向高值方向(向低纬)凸出的为寒流。

4.等温线的疏密及其影响因素

等温线的疏密反映温差的大小,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

(1)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

(2)温带地区等温线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疏。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3)陆地等温线密集,海洋等温线稀疏。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表面性质单一且比热容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洋。

(4)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密集,锋面天气系统中锋线附近等温线密集,因为冷暖差别大。

(5)平原、高原上等温线稀疏,山地和高原边缘地区的等温线比较密集。

(二)影响降水的因素

1.降水的形成条件:

物质条件:水汽充足

凝结条件:气温低。凝结核多

2、降水的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气旋雨

3、影响降水的因素

纬度位置和气压带、风带

季风环流(如我国的东南季风和印度半岛的西南季风)

海陆位置:一般来水,距海越近的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距海越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所以降水分布的普遍规律是沿海多,内陆少。

地形 A.山脉走向与降水。山脉走向对海洋水汽有阻挡作用和引导作用,如果山脉走向与海洋水汽 来向垂直,就会阻挡水汽的进入,使大陆内侧降水明显减少;山脉走向与湿润气流来向一致,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的进入,降水的分布较广泛。 B.迎风坡、背风坡与降水。C、海拔(自迎风坡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下垫面 (森林和水域,蒸发量大,降水多)

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状况,调节降水)

十、气候专题

(一)常见的11种气候的形成、分布和特点

1、热带雨林气候

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

分布:南北纬10之间(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非洲的刚果河流域、,马来半岛南部,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南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至新几内亚岛一带、

成因: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暖流增温增湿

◆亚马逊平原形成世界最大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成因?

1)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2)东部有暖流流经,起增温增湿的作用

3)信风的控制,暖湿气流被带到陆地

4)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从东北、东南方向海上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

5)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

因此,亚马孙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特例:非洲几内亚湾北岸(几内亚湾暖流)、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东澳大利亚暖流)、巴西的东部(巴西暖流)、墨西哥东南部(墨西哥湾暖流)、马达加斯加岛东部(马达加斯加暖流)。

◆马达加斯加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的成因?

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

1)马达加斯加岛东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经过,起增温增湿的作用;

2)东南信风带的控制,暖湿的气流被带到陆地

3)中部是山地,来自东部海域的暖湿气流受到山地的抬升,形成大量降水(迎风坡),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澳大利亚东北部雨林气候的成因、巴西高原东南部雨林气候的成因、墨西哥南部形成热带雨林的原因与上述原因基本一致)

西岸为热带草原气候:处于背风坡的位置,且吹的风主要是离岸风,故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区需要防范的问题:中暑,晒伤,食物中毒,毒虫叮咬,野生动物侵袭,疫病,瘴气等。

2、热带草原气候

特点: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分布: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

成因: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

特例:赤道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

赤道穿过东非高原,但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3、热带沙漠气候

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分布: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大陆西岸或内部

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特例1印度西北部的的热带沙漠气候

这一地区为塔尔荒漠,虽然处于南亚季风区并与世界降水量最多的乞拉朋齐分别在印度半岛北部平原东西两侧,却形成鲜明对比,年降水量仅为75毫米~150毫米。

塔尔沙漠:冬季因副热带高压所笼罩,空气多下沉增温,不易致雨;另外来自沙漠西部的风,气流先经过干旱高原,水汽少;自东部溯恒河而上的西南季风沿途失去水汽,无法致雨.长期的人为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严重。

特例2:沿海地区的热带沙漠气候 

 世界上许多地区的热带沙漠气候一直分布到西部沿海,主要由于离岸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和流经沿岸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如南美安第斯山脉西侧阿塔卡马沙漠、澳大利亚西侧维多利亚大沙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西侧纳米布沙漠的形成都是上述原因形成的。

特例3: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从南纬30°一直向北延伸到南纬4°附近,

是由于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紧靠西部沿海,使得该气候发育空间被大大压缩,东西分布区域狭窄;在加上西部沿海强大的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使得该气候一直分布到南纬4°附近。

4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分布:大致在北纬10至北回归线之间的亚洲的东岸(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成因: 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东北季风;夏季,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季风,与海陆热力作用形成的西南风组成强大的西南季风

5亚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分布:南北纬至30附近大陆东岸(我国南方地区,澳大利亚东部、美国东南部、阿根阿东南部)

成因:东南季风与西北季风交替控制

特例1:美国田纳西河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春多雨)

夏季,从墨西哥湾来的大气携带水汽,本区位于东南季风的北风坡,降水量少。

北美洲地形中部平原南北纵贯,冷空气极易南下,直达阿山以及墨西哥湾;平原南北纵贯也容易是南方的暖湿气流北上;冷暖气流交汇,则易出现锋面气旋,带来大量的降水.

6、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分布: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西海岸、智利西部)

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

7、温带海洋性气候

特点:全年温和湿润,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分布: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英国、爱尔兰、美国西岸、澳大利亚东南部、智利)

成因: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8温带季风气候: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分布:亚洲东部,秦岭淮河(34N)以北

成因:东南季风与西北季风交替控制

9温带大陆性气候

特点:冬夏温差大,全年降水少

分布:中高纬大陆内部

成因: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特例1: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风带内的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

同纬度西侧太平洋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的形成原因是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雄踞其西侧,阻挡了西部暖湿的西风气流,成为西风带背风雨影区。

10高原山地气候

特点:全年低温,降水较少

分布:海拔较高的高山、高原地区

成因: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苔原冰原气候

特点:全年低温降水少

分布:南极洲、格陵兰岛及北冰洋沿岸

成因受极地高压与极地东风的影响

注意:南半球缺失苔原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原因在于南北半球海陆分布不同。在南半球55°65°的纬度地带大部分是海洋,所以缺失苔原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气候的因素(降水、气温、)

1.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1)纬度位置:纬度位置影响着地面获取太阳辐射(影响温度)的多少,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主要影响降水。低压湿润高压干,西风湿润信风干。

(3)海陆位置:同纬度陆地夏季气温比海洋高,冬季低;内陆降水少。同纬度海洋冬季气温比陆地高,夏季低;近海一般降水多;形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4)洋流:暖流经过地区,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寒流经过地区,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5)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A山地由于地势的影响,形成了周围气温高、中心气温低的分布特点;盆地因地势中间低周围高,形成了周围气温低 、中心气温高的分布特点;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引起水热的垂直分异,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B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C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如南、北美 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而逐步更替的变化特点。

(6)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植树造林、修水库也可调节局部气候。

(三)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

1、以温定球

根据气温曲线图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判断南北半球。

678月气温高则为北半球;1212月气温高则为南半球。

2、以温定带

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判断该地所在的温度带。

热带气候:最冷月气温高于15

亚热带气候:最热月均温大于25度;最冷月气温大于0度。

温带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度以下。

3、以雨定型

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并结合温度带确定气候类型

多雨型: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大于2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在700--1000 mm

少雨型:热带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夏雨型:热带季风、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以温定带

最冷(热)月均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15 ℃

热带气候

最冷月平均气温为0~15 ℃

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5~0 ℃

温带气候

最热月平均气温<15 ℃

寒带气候

以水定型

降水的季节分

配(降水类型)

年雨型

年降水量>2 000 mm

热带雨林气候

年降水量700~1 000 mm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

年降水量750~1 000 mm

热带草原气候

年降水量1 500~2 000 mm

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800~1 500 mm

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500~600 mm

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

年降水量300~1 000 mm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年降水量<250 mm

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


(四)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分布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自然带

植被特征

典型动物

典型土壤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雨(2000mm以上)

热带雨林带

树木常年花开果熟

猩猩,河马

砖红壤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之间

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控制

湿季干季交替(700-100mm

热带草原带

湿季草原一片葱绿,干季一片枯黄

长颈鹿,羚羊

燥红土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北纬25°大陆东岸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海南岛等

冬夏季风交替控

雨季集中旱雨季分明(1500-200mm

热带季雨林带

树木旱季有落叶现象

象,孔雀

砖红壤性红壤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等

副高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干旱少雨(250mm以下)

热带荒漠带


荒漠

袋鼠,沙漠狐

荒漠土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亚洲东部、澳大利亚、南北美洲均有分布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冬温夏热夏雨(800-1500mm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常绿阔叶林

猕猴,灵猫

红壤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除南极洲外各洲均有分布

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温雨夏干热(800-1000mm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常绿硬叶林,叶子表面有蜡质层

阿尔卑斯山羊

褐土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0°大陆东岸

亚洲东部沿海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冬寒冷干燥,夏高温多雨(500-600mm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落叶阔叶林

松鼠,黑熊

棕壤,褐土

温带海洋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欧洲西部、澳大利亚南部、南北美洲西部等地

全年受西风带影响

温和多雨(700-100mm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内部

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

干旱少雨


温带草原温带荒漠带





森林草原、草原

荒漠

黄羊、旱獭

双峰驼,沙鼠

黑钙土

荒漠土

亚寒带

针叶林气候

北纬50°~70°之间的大陆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极地大陆(海洋)气团控制

冬寒长

夏短暖

亚寒带针叶林带

针叶林

驼鹿,紫貂

灰化土

寒带

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苔原带


苔藓、地衣

驯鹿,北极狐

冰沼土

冰原气候

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酷寒

冰原带


冰雪覆盖

北极熊,海貂企鹅

未发育

高山

高原

高山高原气候

高大的山地和高原地区

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脉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而降低






☆特殊地区气候分布及其成因分析☆

(1)四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距赤道较远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

(2)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带内,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山脉阻挡了西风,降水稀少,形成了干旱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4)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

(5)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呈南北狭长延伸的特征,主要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6)受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如南美洲秘鲁沿岸,受秘鲁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

(7)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而在中高纬度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

☆几种易混淆的气候类型比较☆

气候类型

相似

不同

热带草原气候与热

带季风气候

全年各月均高温,降水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旱季和雨季)

雨季降水量不同。

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降水量更多、更集中,降水有突变的现象;

热带草原气候:湿季降水相对较多,降水有渐变的现象。若判断位于南半球,则一定是热带草原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相对干冷(雨热同期)

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0 ℃(关键),雨季长;

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0 ℃,雨季较短

温带海洋性气候和

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总量有时相似

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0 ℃(关键),各月降水分配较均匀(年降水量一般可达750 mm);

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0 ℃,降水季节变化大,一般集中于夏季

温带季风

气候和温

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冬冷夏暖,降水都是夏季相对较多

温带季风气候:均温低于0 ℃的月份少,有明显的雨季(7、8月);

温带大陆性气候:均温低于0 ℃的月份多一些,一般无明显的雨季(若位于南半球,则可排除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统计图表的判读

(1)气温和降水点状图

图中给出了12个月份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气温和降水,图中的每个点与横坐标的垂直交点是该段时间的气温值,与纵坐标的垂直交点则是该段时间的降水值。

(2)气温和降水折线图

折线图实际上是点状图的一种,只不过各月之间用折线连接起来。在判断时,我们可将它当作一幅点状图来看待,读出每个月的气温、降水数据。

(3)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

将图中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进行连接即得到该图,也可理解为该地各月的气温、降水资料都位于图中的封闭曲线之内。判断方法与点状图基本相似,先选取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范围判断所属温度带,再依据降水季节分配判断所属气候类型。图中甲、乙、丙、丁所示气候类型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4)气温和降水等值线图

在各图中依据等值线分布趋势,读出气温、降水资料,再采用上述方法作出判断。

(5)气温和降水玫瑰图

玫瑰图与坐标图不同的是,它用圆的半径长短来表示气温的高低和降水的多少。图中的12条半径分别代表一年的12个月,虚线和实线分别表示各月的降水量和气温高低,据图可读出每个月的数值。

(6)气温和降水坐标示意图

分析四个地点1月(▲)和7月(●)的气温及降水情况示意图可知,四地的气候类型为: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

(7)三维直角坐标图

这是平面直角坐标图的变式图。


到此这篇大气分层图高中(大气分层图示)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推荐文章,希望大家都能在编程的领域有一番成就!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 柯美c7000代码大全(柯美7000代码c2823)2025-07-14 13:54:04
  • 华为模拟器ip配置命令(华为模拟器ip配置命令大全)2025-07-14 13:54:04
  • 大气分层图到太空(大气分层图到太空中的距离)2025-07-14 13:54:04
  • 字体库图片(字体库大全下载)2025-07-14 13:54:04
  • pass平台架构设计(paas平台架构图)2025-07-14 13:54:04
  • apollo配置中心(Apollo配置中心的架构图)2025-07-14 13:54:04
  • 字体图标怎么使用ps(ps中文字图标大小怎么调节)2025-07-14 13:54:04
  • fastdfs架构(fastdfs-zyc)2025-07-14 13:54:04
  • 星露谷物语金色时钟(星露谷物语金色大钟)2025-07-14 13:54:04
  • 欧美rapper大全图片(欧美rapper大全图片母亲二)2025-07-14 13:54:04
  • 全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