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编程语言 > 正文

结构游戏的分类ppt(结构游戏的分类及技巧有哪些)



图片 | 青岛市市北区海安幼儿园 《小宾的跷跷板

相反,有些看上去非常复杂宏伟的搭建作品,如果是在老师“强有力”的指导下的搭建而成,体现出的儿童真实水平其实并不高(可能成人更满意吧)。因此,看建构游戏水平高不高,不能仅仅要看结果呈现, 更重要的是要看搭建过程中儿童的操作、探究、思考、学习与能力发展等。

在支持和推进儿童建构游戏之前,首先要明确以下两点:

第二、搭建技能的习得一定建立在儿童自身搭建想法的基础上之上,搭建技能无法通过单纯的练习获得。“知道”“会做“会用”是完全不同的思维层次,而只有“会用“的搭建技能才是真正被内化的技能。事实上,提升儿童搭建技能的正确方式是激发、丰富儿童的搭建想法,而不是单纯地训练搭建技巧(例如,想让孩子习得架空的技能,就可以激发孩子对高架桥等有架空结构建筑的搭建意图,而不是单纯地教授架空技巧)。

因此,当我们在谈支持和推进儿童建构游戏时,支持的目标并不是单纯地让他们作品或技能由简单到丰富(这是结果,不是目标),而是 基于儿童的搭建意图,在儿童已有经验和当前能力水平基础上支持和促进其学习与发展。换句话来说就是支持儿童搭他们想搭的,学他们想学的,进而引导他们的学习更丰富和深入,能力更巩固和拓展。

图片 | 肥城市王瓜店街道中心幼儿园 《小球轨道变形记

那么,当儿童建构游戏简单时,老师该如何支持和推进?具有哪些策略呢?

PART.01

建立合理预期,以儿童已有经验

当前水平为支持的出发点

儿童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就建构游戏而言,其搭建兴趣与想法、已有经验、搭建技能、认知能力、社交水平、学习方式等等都存在差异性。老师在支持时,这些差异性都要有所考虑,这也就意味着老师要对支持的这名儿童有相应的了解,要做有准备的支持。

有时候之所以支持的有效性不强,往往是因为预期不合理,老师将一个 “统一性的目标”作为支持所有儿童建构游戏的出发点,关注点更多在儿童“还不会什么”或“应该学什么”上。

比如,小班建构游戏目标的其中两条是这样:“幼儿学会简单的堆叠、平铺、围封”“初步认识各种形状的积木”。老师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在看到孩子在用积木做搭建时,上来就问孩子:“这是什么形状的积木?”试图把形状的经验“教”给孩子,完全不在意孩子此时此刻在想什么,具体的关注点在哪里,在具体探究什么,是否有想实现的游戏目标,他正在学什么,他的已有经验是什么...只管实现我老师的“初步认识各种形状的积木”这一目标,老师的心里眼里全都是目标,唯独没有一点儿童。

要改变这种状况,如果没有思维和理念上的扭转,单靠策略方法上的优化,很难从根本上提升教师支持的质量。事实上, 老师要做的不是将“目标作为出发点”去思考支持策略,而是将目标放心中,将“儿童的当前水平、已有想法、经验和能力为支持的出发点”,也就是“立足当下”,给予儿童充分尊重,并协同儿童一起向目标迈进,而不是老师自己站到目标的终点,使劲地“拉拽”儿童,支持的方向是符合该名儿童自身水平的那个小目标,而不是某一年龄段儿童的大一统终极大目标。

PART.02

投放能激发、链接儿童生活经验的材料

激发儿童新的搭建想法

儿童的游戏从来不是凭空而来,都是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即便是无意识的搭建依然是有儿童生活经验的痕迹,儿童看到的、听到的、操作过的、感受过的、经历过的、体验过的,有意关注或无意关注的等都会成为生活经验,这些都会成为引发儿童游戏的“源泉”。也正因为如此,在自主的游戏环境中,我们才会看到儿童丰富多样的搭建游戏,有搭动物园的,有拿积木当电话的,有搭宇宙飞船的,也有搭轨道滚球玩的,这些游戏想法都“有迹可循”。

既然是“有迹可循”,那老师就需要有意识地去了解那些生活经验的“痕迹”, 并主动提供能进一步激发、唤醒和链接这些生活经验的材料,让材料作为“激发物”引发儿童在当前想法基础上生出更多的搭建想法,当儿童自己有一个游戏想法产生时,搭建的动机就会出现,之后老师的引导和轻推才会真正起作用。

以孩子只是简单平铺为例,假设孩子并无明确搭建想法,属于无意识搭建,老师就可以提供孩子在生活中看到过的、讨论过的、使用过的同样有“平铺结构”物品或建筑的材料,比如马路、桥面、幼儿园小床等的照片,以激发孩子将当前搭建的造型与照片中物品的典型结构做链接,激活或唤醒关于这些物品的经验,进而产生一个较明确的搭建想法——“我要搭xx”, 当孩子有了一个“要做一件事”的想法时,游戏就会较之前更专注,作品也会较之前更丰富。有时候孩子的“专注力差”背后并不是专注力本身有问题,而是想法不够明确具体。

假设孩子有一个明确的搭建想法——搭的是马路,但目前搭得很简单,老师不要直接就去问孩子:“马路上有什么”(如果孩子能一下子就回答出来,他很可能就搭出来了,何苦要考孩子呢?),而是提供跟孩子马路生活经验相关的材料,比如不同大小类型的车、交通标志、警察人偶、仿真树,一些车在马路上行驶的照片或视频、关于马路的绘本等多类型材料, 通过材料激活、链接孩子关于马路的生活经验,支持孩子自主选择在马路上搭什么。

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材料比提问有效,原因就在于提问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才会起作用,如果儿童脑袋空空,没有经验支撑,如何思考,只能空想,最后的结果就是老师告诉他应该在马路上搭什么。

当然,这里还需要提醒一点:投放新材料后要给儿童做介绍、分享,要把这些材料充分与儿童的游戏想法做链接,也就是 材料投放之后要“激活使用”,只有被使用起来的材料才是好的游戏支持材料。

此外,在这里也非常建议老师在分析儿童建构游戏时,分析一下儿童的搭建想法从何而来,他在将怎样的生活经验与想法通过积木这一材料表征出来,对儿童的想法和经验了解越充分,支持时就越有的放矢。

PART.03

巩固和拓展学习与发展

除了了解和链接儿童的生活经验,还需要关注 “关键经验”,所谓关键经验就是对儿童发展非常重要那些经验。了解关键经验其实就是在了解儿童在游戏中学什么,儿童想学什么老师就支持儿童学什么,具体来说有两步:

第二步,聚焦关键经验,提聚焦式问题引发思考

例如,以上图中的“数与数量”的关键经验为聚焦点,老师可以说:“我发现你们把好多块长条积木平铺在一起,铺得整整齐齐的”,先将孩子的关注点聚焦在“好多块”上,接着就可以引导孩子在“好多块”上具体深入思考,例如可以说:“我好想知道你用了多少块呀,这样下次我想搭和这个一样大的作品时,就知道提前要准备多少块积木了”,引导孩子“数数”,并给孩子一个“数”的理由。不是要求孩子或考孩子,而是可以从老师真诚的好奇、示弱需要孩子帮助等角度引导思考。

之所以问题要聚焦,原因就在于 聚焦才能给儿童思考以支点,总提宽泛的开放式的问题,对儿童的能力是极大的挑战,无法真正支架儿童的思考。当然,引导儿童聚焦在哪里,老师要心中有数。

实际上,师幼互动过程中老师和儿童都是主体,老师充分尊重儿童的想法与经验水平,把儿童的情绪情感、需要和想法等放在第一位,同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关注和反思蕴含关键经验的游戏行为,启发表达,进一步了解想法、经验,进而进行经验重构与拓展。

图片 | 读懂儿童APP畅听课

《户外混龄建构游戏——小小建筑师养成记

最近总听到老师在谈“共享式思维”“思维共创”,其实本质还是要充分了解儿童,贴近儿童的思维水平,如果师幼不同频,总是隔着“千山万水”“丘陵沟壑”,老师不主动地走近儿童的思维,“共享”“共创”就会成为一句空口号,无法带给儿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与发展。

而要做到这一点,最为关键的就是老师对儿童充分、深入地观察解读,没有真正有效的观察就没有高质量的互动支持,唯有真正走近儿童,才能更好地支持儿童。

想学习更多建构游戏支持策略,有以下方式:

1.收听读懂儿童app免费直播《如何支持儿童从简单平铺垒高到丰富建构》

2.系统化学习读懂儿童app建构游戏支持系列课(10+)

• 如何支持儿童从简单平铺垒高到丰富“建构”?

• 建构游戏中的语言沟通策略(上)(下)

• 如何深入观察支持儿童在搭建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

• 如何促进大班儿童在建构游戏中的幼小衔接能力?

• 自主游戏中的个案持续观察支持如何做——以建构游戏为例

• 如何基于建构游戏生成班本课程(一二三四)

……

到此这篇结构游戏的分类ppt(结构游戏的分类及技巧有哪些)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推荐文章,希望大家都能在编程的领域有一番成就!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 静态库和动态库的基本含义(静态库和动态库的优缺点)2025-03-05 14:54:06
  • vs怎么调试(vs怎么调试代码)2025-03-05 14:54:06
  • libxml2.dll(libxml2.dll,无法继续执行代码)2025-03-05 14:54:06
  • 单片机程序编写代码(单片机如何编写程序)2025-03-05 14:54:06
  • 网页聊天平台(聊天 网页)2025-03-05 14:54:06
  • 爱普生c7000参数(爱普生 v700)2025-03-05 14:54:06
  • ip域名提取查询 apk(ip域名批量提取查询app)2025-03-05 14:54:06
  • 华为机考题库2023材料类(华为机考2020)2025-03-05 14:54:06
  • 打开目录命令(文件打开目录)2025-03-05 14:54:06
  • 重绘回流区别(回流重绘发生在哪个阶段)2025-03-05 14:54:06
  • 全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