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编程语言 > 正文

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论文(关于学前儿童游戏的毕业论文)



幼儿游戏教育论文范文汇总三篇

游戏(英文:Game)是所有哺乳类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动物学习生存的第一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游戏教育论文范文汇总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学前时期是幼儿自理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幼儿的榜样,寓教于乐,让幼儿快乐学习,因材施教,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还应开展家园共育,共同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自理能力;生活教育;游戏

  中图分类号:G421;G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1-0068-02

  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幼儿园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自理能力的提高,不仅能解放家长的双手,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但目前很多幼儿的自理能力非常弱,主要表现在:吃饭时不主动,等着喂;喝水时非常被动,需要督促;穿衣服、脱衣服基本不会;上厕所时不能够自理;穿鞋子普遍困难;午睡时不能够独立入睡,哭闹,不安,情绪难以平复。针对这些现状,本文探究了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原因,并探讨了相关对策。

  一、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原因

  1.教师缺少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幼儿园教育中,有的教师和保育人员为了节约时间,很多事情都自己完成,这非常不利于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幼儿仅仅在教学中学习怎样做事情,没有真正实践和操作,是很难提高自理能力的。例如,在区角游戏中,部分教师为幼儿准备好物品,并引导幼儿按照计划开展游戏,在游戏后又帮助幼儿将物品归位。这不仅不利于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

  2.没有给幼儿创造培养自理能力的机会

  除了在幼儿园,部分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也不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包揽所有的家庭劳动和孩子的生活琐事。家长不重视幼儿生活自理,事事由自己包办,会让孩子在心理上有錯误的理解,使孩子认为起床、穿衣、喝水和吃饭等都有父母帮忙,自己只管听从安排就好。这样,幼儿不仅没有自理意识,也没有劳动的欲望,这是非常不可取的。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这些事情都是父母和长辈的事情,养成依赖父母和教师的习惯,并形成错误的生活观。

  3.家长的教育理念落后

  有些家长一直责怪孩子衣服穿反了,纽扣扣错了,吃饭弄到地上了,物品也摆放得不好等。从心理健康角度分析,语言的心理暗示,会对幼儿造成负面影响,使幼儿产生消极情绪。家长的指责会让孩子失去对劳动的兴趣,从而不愿再做,或者否定自己。久而久之,幼儿就会缺乏主见,这不利于人格的塑造,也会使幼儿在未来生活中很难适应新环境。

  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有效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很多幼儿家庭生活环境优越,家长对孩子过于呵护,甚至溺爱,导致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幼儿阶段是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因此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和家庭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教师应以身作则,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家园共育,使幼儿的自理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1.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例如,一些小班幼儿吃饭自主性差,挑食。教师可以身作则,和幼儿们一起吃饭,耐心地教幼儿正确用餐,不挑食、不浪费。幼儿看教师坐得正、吃得香,也会一口一口地跟着吃。对于个别用餐能力差的幼儿,教师也不要过多苛责,而要耐心教导,从手把手到逐步放手。教师可通过讲述《悯农》等小故事,使幼儿明白应该爱惜粮食。教师也要和家长做好沟通工作,鼓励幼儿独立进餐,巩固幼儿的在园学习成果,不能半途而废。

  2.寓教于乐,快乐学习

  玩耍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应该成为幼儿们快乐的乐园。教师可以将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例如,为了培养幼儿自己洗好小手的习惯,教师可和幼儿们一边唱儿歌一边玩手指游戏:洗洗手,洗洗手,挽起袖子洗洗手。幼儿们学得开心,效果明显,就会逐渐学会独立洗手。又如,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可开展幼儿喜欢的青青草原主题角色游戏,如“喜羊羊之家”(快乐小厨房)、“懒羊羊之家”(娃娃家)和“美羊羊之家”(美发屋),并以“懒羊羊饿了”“帮美羊羊打扮”等任务形式,让幼儿动手给娃娃喂饭、洗脸、刷牙、梳头、穿衣服、整理房间等。通过这些游戏的开展,幼儿能够学习到生活自理的小技巧,如通过给娃娃穿衣服学会了自己穿衣服,通过给娃娃梳头学会了自己梳头,并将在游戏中总结出来的技巧应用到生活中。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轻松愉悦、自由自在。教师应通过创设丰富有趣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从而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3.因材施教,正视差异

  在幼儿园中,幼儿的年龄是不同的,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自理能力上表现不同。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对待每一个幼儿,看到每一个孩子的进步,并给予肯定。教师与同伴的认可,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为集体服务的意识。例如,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和幼儿一起确立游戏规则,然后挂在游戏区域的入口。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拍摄照片和视频,记录幼儿活动的点滴,并在活动总结时给幼儿观看,对那些将游戏区域打扫得又干净又整洁、活动积极主动的幼儿提出表扬。这样,遵守游戏规则又打扫了游戏区域的幼儿就会受到鼓励,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他人重视,从而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自理能力的方法,而那些做得不好的幼儿也会因为教师的表扬改进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因此,教师要把幼儿的点滴进步看在眼里,适时具体地给予幼儿肯定,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幼儿关注自身自理能力的提高。另外,在每学期末,教师都应对幼儿本学期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明确幼儿下学期努力的方向。而家长应根据教师的专业评价,及时调整育儿方式和方法,和孩子一起努力,制订切实有效的学习计划,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4.家園共育,共促成长

  当前,很多幼儿的父母都是双职工,他们缺少时间陪伴孩子,对孩子的在园情况也不了解,因此家园共育就显得更加重要。教师可以和家长通过多种沟通方式加强联系,如微信、、班级博客等网络交流平台。教师应与家长及时沟通幼儿在园期间的表现,并教授家长一些教育方法,让家长回到家后能给孩子多一点包容和耐心,听孩子说说幼儿园里的故事,了解孩子学会了哪些本领。有效的家园沟通与合作,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自理能力,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除了加强联系外,幼儿园还可以开展一些亲子活动,通过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帮助幼儿树立生活自理的意识。例如,幼儿园可以举办亲子游戏比赛“喂饭小游戏”,让父母当孩子,幼儿则当父母,进行喂饭喂菜的比赛,吃得好又掉得少的小组获胜。这种亲子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体会游戏的乐趣,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也可以使幼儿体会父母的辛苦,加深与父母的感情。因此,幼儿园应加强家园合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使幼儿的自理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结语

  总之,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陪伴他一生的应该是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如果在年幼时能形成独立学习、生活自理的好习惯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将会受益终身。而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共同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鹤琴.活教育的教学原则[M].上海:上海新华书店,1948.

  [2]韩秀珍,田秀英.家园配合加强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J].山东教育,2007(09).

  [3]戴玉华.论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0(32).

  [4]袁萍.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J].甘肃教育,2018(11).

  [5]蒋晓燕,张凤美.浅谈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途径和策略[J].当代学前教育,2019(01).

  [6]袁萍.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J].甘肃教育,2018(11).

  摘 要: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以简单知识灌输为主体,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中的相关要求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最终导致实际的教学质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明确教育的价值取向,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革新要求。

  关键词:幼儿教育;价值取向;教育与生活;融合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9-0045-01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和价值,教师必须要抓住这一重要的认知阶段,以学生价值观和思想观上的引导为主体,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需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证幼儿良好的个性发展。其次幼儿阶段的行为习惯会直接影响今后各方面的发展,教师需要落实好这一基础阶段的教育工作,需严格按照幼儿成长发展的实质需求,通过对幼儿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积极的实现幼儿教育与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保障幼儿教育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充分的发挥该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及优势。

  1.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现状及新价值取向可行性

  从上文的相关分析不难发现,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幼儿教育的落实对幼儿的自身发展以及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意义重大,教师必须要关注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之间的结合,在体现幼儿主体价值的同时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革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落实,我国的综合实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幼儿的智力开发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落实这一教育实践活动之前,除了需要保障营养的充足供给之外,还需要结合幼儿的身体素质和智力发展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尽管我国的教育实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幼儿早教的过程之中实质的教学质量却不容乐观,有些家长对幼儿过于溺爱,同时教师在学校教育时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比较落后和传统,最终严重限制了幼儿的成长和发育,无法体现幼儿的主体价值,难以真正的明确幼儿阶段教育的价值取向,严重束缚了幼儿的良性成长和发展。在落实幼儿教育的过程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以幼儿的生活体验为切入点和出发点,了解阻碍培养幼儿的个人影响要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全新的价值观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引导,保证幼儿能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在实践参与的過程之中实现自身的良性成长和综合发展。

  2.创设相关情境,以模拟融合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与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为了体现这一教学策略和教学理念的重要作用及优势,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之中必须要注重幼儿教育与生活之间的逻辑联系分析,以游戏或情景教学为主体和原则,通过模拟的形式来更好的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其中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教师需要立足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明确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将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同时保证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对新的知识进行主动的学习和吸收。其次,为了降低幼儿的理解难度,教师还需要为幼儿提供锻炼自我的平台和机会,让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之中领悟不同的情境要素,调动个人的各项感官进行主动的感觉。需要注意的是,幼儿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不足,自我分析和判断能力相对较差,难以结合个人已有的实践经验和知识进行主动的学习和反思,对此,教师需要注重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合理应用,弥补幼儿在想象力和逻辑思维判断力上的缺陷,更好的体现幼儿的主体价值,实现幼儿的良性成长。

  3.加深游戏环节,促进幼儿教育

  游戏教学符合幼儿爱玩的天性,能够在第一时间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在将幼儿教育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之中,教师需要以幼儿身体素质的培养为原则,积极的利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保障幼儿既掌握不同的理论知识,又能够实现个人身体素质的稳定提升。其中幼儿阶段的身体锻炼尤为关键,有一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幼儿,忽略了对幼儿在终身锻炼理念上的培养,许多的幼儿对家长和教师过于依赖,缺乏自主参与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为了突破这一不足,教师必须要关注幼儿生活与幼儿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和融合,培养幼儿爱锻炼的行为习惯,让幼儿能够在主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之中意识到锻炼的乐趣和精髓。其次教师可以以游戏环节的加深为主体,明确不同游戏方式的教育教学要求,关注幼儿在自主参与和实践过程之中的主体表现,采取符合幼儿个性化发展要求的游戏教学形式来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让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之中有一个更加强健的体魄。

  4.注重全面发展,加强沟通

  师幼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对促进幼儿的良性成长意义重大,为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必须要立足于幼儿全面成长和发展的实质需求,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进行主动的选择,这种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形式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还能够更好的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只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采取恰当的策略和手段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保证幼儿自主学习的正确方向,积极的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幼儿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幼儿教育与生活的融合[J].学前教育研究,2001(5):9-10

  [2]武燕芳.幼儿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幼儿教育与生活的融合[J].未来英才,2017(22)

  摘要: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游戏行为的发生与发展,一般是基于幼儿的直接生活经验、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绘本阅读。然而尽管“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的观点早已被提出并接纳,但在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幼儿游戏行为发生的基础,一味地希望通过教学示范、模范来引导幼儿对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不仅仅要能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会与老师、同伴沟通交流,更要学习如何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游戏化”的音乐创造活动,从而激发幼儿自身的自主认知和想象、情感的萌芽。

  关键词:音乐;游戏化;策略;幼儿

  对于游戏的喜爱是幼儿的天性,喜爱音乐并能随乐而动也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缪斯本能[2]。目前,“游戏化”一词已成为广大幼儿教师设计组织音乐教学活动的共识。但实际教学中,不少音乐活动的“游戏化”不到位,幼儿的思维没有得到发展,游戏与教学出现脱节现象。因此,认真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敢于探究和尝试”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強调让幼儿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把游戏适当渗透到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亲近生活,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幼儿表现音乐美的情趣。

  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孩子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是否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因此,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该关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亲近生活,提升幼儿对于音乐美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激发幼儿表现音乐美的情趣。

  1.生活经验是游戏化音乐教学的精髓。

  游戏作为幼儿活动的形式之一,也是教师们平时采用最多的教学活动形式之一。采用游戏教学,教师要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就要根据具体的情境,适当的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指南》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表明了要考虑幼儿自身特定的生活经验、愿望与情趣,幼儿游戏化教学的设计就是把教学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实践、个人经验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游戏的形式适当安排到教学中去,激发幼儿的兴趣,为幼儿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主动学习创设适宜的环境[1]。

  首先,我认为幼儿最为熟悉的、充满生活趣味的内容是游戏化幼儿音乐教学的精髓。在教学中选择一些生活中的声音或者事物作为音乐教学的内容,并把游戏的因素隐藏在选择的事物当中,既能保持幼儿感受音乐的兴趣也能使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我会利用周一早上的早谈时间,和幼儿们谈论在“周末的精彩生活”这个话题,从“你们周末去哪玩啦?和谁去玩?玩什么啦?开心吗?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之类的谈论,从而引发他们的谈话兴趣。在谈话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十分喜欢这种谈话,每次都有不同的惊喜发现,孩子们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时还会加入自身的肢体语言和动作,这在无形当中就引导了幼儿喜欢变现美的一面,而其他的幼儿也能参与其中,并积攒了相关的生活经验。

  2.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和创造适宜的环境。

  音乐是一门想象的艺术,每个幼儿都可以根据自己对于音乐的感知拥有对于音乐的认知和表现出音乐的美感。在《指南》中在艺术领域教育建议中指出了——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1]。比如,在音乐活动《买菜》中,首先选材的内容,幼儿都有些许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添置了菜市场的场景,并且我还带来了菜篮子、各种蔬菜等,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买菜”的环境氛围,产生浓烈的探究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对于整个音乐的感受是直观并感兴趣的,在心理上能感觉到安全感,乐意与参与到活动中,能给全班小朋友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在尝试着学习“买菜”这个过程。

  二、融合故事,深化语言魅力,是音乐活动“鲜活起来”。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的应用游戏,恰当的组织实施每个教学环节,体现游戏精神,使幼儿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发挥想象力。

  1.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导入是幼儿教学活动的开始,幼儿的思维、注意力不易集中,导入可以帮助幼儿集中注意,激发活动的兴趣和自主性。我们都知道,音乐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对音乐的想象,对音乐内容的理解,那么教师如何发挥语言的魅力来引入音乐就显得十分重要。举个例子,在我开展音乐活动《我的动物宝宝》中,以各种不同的动物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兴趣,让幼儿根据听觉来猜哪只小动物来了,由此引入音乐;接着,让幼儿学着模仿动物,慢慢将游戏融入到教学中,使得幼儿在游戏中学有所得。

  2.运用故事化语言的指导,帮助幼儿拓展思维。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幼儿学的过程,教师在活动中是个组织者、指导者。教师指导可以给予幼儿启发,激发幼儿兴趣和想象力。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如果能坚持将故事的情境与音乐相融合,再以游戏的形式渗入,这样的教学效果将更加显著。

  3.鼓励幼儿运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的美。

  我们都知道韵律活动中,音乐情境的设定与运用同游戏相结合,是游戏化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形式。比如,在韵律活动《小雨和花》中,我在课堂上先是通过引导幼儿学会根据音乐的节奏肢体语言表现下雨和雨滴落下的动作,再将“小花”请出场,让幼儿根据音乐,随乐而动,与同伴一起游戏,一起表演,体验音乐的美以及和同伴相处游戏的乐趣。

  三、扎根教材,联系生活细节,播撒想象与美的种子。

  在人的一生中,无论是幼儿时期、青年时期、还是中年是期,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去参与音乐活动。幼儿在这个时期接受必要的音乐启蒙教育,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能够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在幼儿园阶段,幼儿音乐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生活活动中对听到的乐曲的感悟,更多的要从正规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获得。所以,教材的内容就是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母本,如何将教材里面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易接受地传达给幼儿,是每一个幼师的必修功课。

  教材里面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唱活动、音乐游戏,又有韵律活动、音乐欣和演奏活动,这些不同的活动各有着不相同的教学方法。而幼儿最喜欢在游戏中表现自己,尤其是在音乐和动作敏感期的孩子,他们未必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或者做什么,但是就是喜欢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发的艺术活动。因此,在游戏中,最能开发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水平。

  总之,幼儿游戏化音乐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充分利用幼儿园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游戏因素,使游戏化音乐教学生动有趣,更切合幼儿的发展特点,但要真正实现幼儿游戏化音乐教学还需要不断的研究与实践,相信游戏化音乐教学的实施效果会越来越好,更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2012年10月16日教育部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程英.“真”游戏化的韵律活动设计与指导策略探讨[G].福建教育,2017年12月.

  [3]唐维霜.浅析幼儿启蒙音乐教育与教学.[G].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5月.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

幼儿教育游戏的论文

幼儿游戏教育教学论文

幼儿游戏教育论文范文汇总三篇

游戏(英文:Game)是所有哺乳类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动物学习生存的第一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游戏教育论文范文汇总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学前时期是幼儿自理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幼儿的榜样,寓教于乐,让幼儿快乐学习,因材施教,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还应开展家园共育,共同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自理能力;生活教育;游戏

  中图分类号:G421;G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1-0068-02

  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幼儿园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自理能力的提高,不仅能解放家长的双手,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但目前很多幼儿的自理能力非常弱,主要表现在:吃饭时不主动,等着喂;喝水时非常被动,需要督促;穿衣服、脱衣服基本不会;上厕所时不能够自理;穿鞋子普遍困难;午睡时不能够独立入睡,哭闹,不安,情绪难以平复。针对这些现状,本文探究了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原因,并探讨了相关对策。

  一、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原因

  1.教师缺少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幼儿园教育中,有的教师和保育人员为了节约时间,很多事情都自己完成,这非常不利于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幼儿仅仅在教学中学习怎样做事情,没有真正实践和操作,是很难提高自理能力的。例如,在区角游戏中,部分教师为幼儿准备好物品,并引导幼儿按照计划开展游戏,在游戏后又帮助幼儿将物品归位。这不仅不利于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

  2.没有给幼儿创造培养自理能力的机会

  除了在幼儿园,部分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也不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包揽所有的家庭劳动和孩子的生活琐事。家长不重视幼儿生活自理,事事由自己包办,会让孩子在心理上有錯误的理解,使孩子认为起床、穿衣、喝水和吃饭等都有父母帮忙,自己只管听从安排就好。这样,幼儿不仅没有自理意识,也没有劳动的欲望,这是非常不可取的。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这些事情都是父母和长辈的事情,养成依赖父母和教师的习惯,并形成错误的生活观。

  3.家长的教育理念落后

  有些家长一直责怪孩子衣服穿反了,纽扣扣错了,吃饭弄到地上了,物品也摆放得不好等。从心理健康角度分析,语言的心理暗示,会对幼儿造成负面影响,使幼儿产生消极情绪。家长的指责会让孩子失去对劳动的兴趣,从而不愿再做,或者否定自己。久而久之,幼儿就会缺乏主见,这不利于人格的塑造,也会使幼儿在未来生活中很难适应新环境。

  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有效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很多幼儿家庭生活环境优越,家长对孩子过于呵护,甚至溺爱,导致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幼儿阶段是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因此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和家庭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教师应以身作则,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家园共育,使幼儿的自理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1.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例如,一些小班幼儿吃饭自主性差,挑食。教师可以身作则,和幼儿们一起吃饭,耐心地教幼儿正确用餐,不挑食、不浪费。幼儿看教师坐得正、吃得香,也会一口一口地跟着吃。对于个别用餐能力差的幼儿,教师也不要过多苛责,而要耐心教导,从手把手到逐步放手。教师可通过讲述《悯农》等小故事,使幼儿明白应该爱惜粮食。教师也要和家长做好沟通工作,鼓励幼儿独立进餐,巩固幼儿的在园学习成果,不能半途而废。

  2.寓教于乐,快乐学习

  玩耍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应该成为幼儿们快乐的乐园。教师可以将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例如,为了培养幼儿自己洗好小手的习惯,教师可和幼儿们一边唱儿歌一边玩手指游戏:洗洗手,洗洗手,挽起袖子洗洗手。幼儿们学得开心,效果明显,就会逐渐学会独立洗手。又如,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可开展幼儿喜欢的青青草原主题角色游戏,如“喜羊羊之家”(快乐小厨房)、“懒羊羊之家”(娃娃家)和“美羊羊之家”(美发屋),并以“懒羊羊饿了”“帮美羊羊打扮”等任务形式,让幼儿动手给娃娃喂饭、洗脸、刷牙、梳头、穿衣服、整理房间等。通过这些游戏的开展,幼儿能够学习到生活自理的小技巧,如通过给娃娃穿衣服学会了自己穿衣服,通过给娃娃梳头学会了自己梳头,并将在游戏中总结出来的技巧应用到生活中。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轻松愉悦、自由自在。教师应通过创设丰富有趣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从而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3.因材施教,正视差异

  在幼儿园中,幼儿的年龄是不同的,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自理能力上表现不同。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对待每一个幼儿,看到每一个孩子的进步,并给予肯定。教师与同伴的认可,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为集体服务的意识。例如,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和幼儿一起确立游戏规则,然后挂在游戏区域的入口。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拍摄照片和视频,记录幼儿活动的点滴,并在活动总结时给幼儿观看,对那些将游戏区域打扫得又干净又整洁、活动积极主动的幼儿提出表扬。这样,遵守游戏规则又打扫了游戏区域的幼儿就会受到鼓励,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他人重视,从而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自理能力的方法,而那些做得不好的幼儿也会因为教师的表扬改进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因此,教师要把幼儿的点滴进步看在眼里,适时具体地给予幼儿肯定,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幼儿关注自身自理能力的提高。另外,在每学期末,教师都应对幼儿本学期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明确幼儿下学期努力的方向。而家长应根据教师的专业评价,及时调整育儿方式和方法,和孩子一起努力,制订切实有效的学习计划,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4.家園共育,共促成长

  当前,很多幼儿的父母都是双职工,他们缺少时间陪伴孩子,对孩子的在园情况也不了解,因此家园共育就显得更加重要。教师可以和家长通过多种沟通方式加强联系,如微信、、班级博客等网络交流平台。教师应与家长及时沟通幼儿在园期间的表现,并教授家长一些教育方法,让家长回到家后能给孩子多一点包容和耐心,听孩子说说幼儿园里的故事,了解孩子学会了哪些本领。有效的家园沟通与合作,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自理能力,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除了加强联系外,幼儿园还可以开展一些亲子活动,通过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帮助幼儿树立生活自理的意识。例如,幼儿园可以举办亲子游戏比赛“喂饭小游戏”,让父母当孩子,幼儿则当父母,进行喂饭喂菜的比赛,吃得好又掉得少的小组获胜。这种亲子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体会游戏的乐趣,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也可以使幼儿体会父母的辛苦,加深与父母的感情。因此,幼儿园应加强家园合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使幼儿的自理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结语

  总之,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陪伴他一生的应该是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如果在年幼时能形成独立学习、生活自理的好习惯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将会受益终身。而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共同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鹤琴.活教育的教学原则[M].上海:上海新华书店,1948.

  [2]韩秀珍,田秀英.家园配合加强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J].山东教育,2007(09).

  [3]戴玉华.论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0(32).

  [4]袁萍.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J].甘肃教育,2018(11).

  [5]蒋晓燕,张凤美.浅谈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途径和策略[J].当代学前教育,2019(01).

  [6]袁萍.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J].甘肃教育,2018(11).

  摘 要: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以简单知识灌输为主体,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中的相关要求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最终导致实际的教学质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明确教育的价值取向,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革新要求。

  关键词:幼儿教育;价值取向;教育与生活;融合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9-0045-01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和价值,教师必须要抓住这一重要的认知阶段,以学生价值观和思想观上的引导为主体,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需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证幼儿良好的个性发展。其次幼儿阶段的行为习惯会直接影响今后各方面的发展,教师需要落实好这一基础阶段的教育工作,需严格按照幼儿成长发展的实质需求,通过对幼儿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积极的实现幼儿教育与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保障幼儿教育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充分的发挥该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及优势。

  1.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现状及新价值取向可行性

  从上文的相关分析不难发现,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幼儿教育的落实对幼儿的自身发展以及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意义重大,教师必须要关注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之间的结合,在体现幼儿主体价值的同时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革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落实,我国的综合实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幼儿的智力开发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落实这一教育实践活动之前,除了需要保障营养的充足供给之外,还需要结合幼儿的身体素质和智力发展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尽管我国的教育实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幼儿早教的过程之中实质的教学质量却不容乐观,有些家长对幼儿过于溺爱,同时教师在学校教育时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比较落后和传统,最终严重限制了幼儿的成长和发育,无法体现幼儿的主体价值,难以真正的明确幼儿阶段教育的价值取向,严重束缚了幼儿的良性成长和发展。在落实幼儿教育的过程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以幼儿的生活体验为切入点和出发点,了解阻碍培养幼儿的个人影响要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全新的价值观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引导,保证幼儿能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在实践参与的過程之中实现自身的良性成长和综合发展。

  2.创设相关情境,以模拟融合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与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为了体现这一教学策略和教学理念的重要作用及优势,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之中必须要注重幼儿教育与生活之间的逻辑联系分析,以游戏或情景教学为主体和原则,通过模拟的形式来更好的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其中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教师需要立足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明确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将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同时保证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对新的知识进行主动的学习和吸收。其次,为了降低幼儿的理解难度,教师还需要为幼儿提供锻炼自我的平台和机会,让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之中领悟不同的情境要素,调动个人的各项感官进行主动的感觉。需要注意的是,幼儿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不足,自我分析和判断能力相对较差,难以结合个人已有的实践经验和知识进行主动的学习和反思,对此,教师需要注重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合理应用,弥补幼儿在想象力和逻辑思维判断力上的缺陷,更好的体现幼儿的主体价值,实现幼儿的良性成长。

  3.加深游戏环节,促进幼儿教育

  游戏教学符合幼儿爱玩的天性,能够在第一时间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在将幼儿教育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之中,教师需要以幼儿身体素质的培养为原则,积极的利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保障幼儿既掌握不同的理论知识,又能够实现个人身体素质的稳定提升。其中幼儿阶段的身体锻炼尤为关键,有一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幼儿,忽略了对幼儿在终身锻炼理念上的培养,许多的幼儿对家长和教师过于依赖,缺乏自主参与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为了突破这一不足,教师必须要关注幼儿生活与幼儿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和融合,培养幼儿爱锻炼的行为习惯,让幼儿能够在主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之中意识到锻炼的乐趣和精髓。其次教师可以以游戏环节的加深为主体,明确不同游戏方式的教育教学要求,关注幼儿在自主参与和实践过程之中的主体表现,采取符合幼儿个性化发展要求的游戏教学形式来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让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之中有一个更加强健的体魄。

  4.注重全面发展,加强沟通

  师幼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对促进幼儿的良性成长意义重大,为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必须要立足于幼儿全面成长和发展的实质需求,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进行主动的选择,这种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形式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还能够更好的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只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采取恰当的策略和手段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保证幼儿自主学习的正确方向,积极的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幼儿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幼儿教育与生活的融合[J].学前教育研究,2001(5):9-10

  [2]武燕芳.幼儿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幼儿教育与生活的融合[J].未来英才,2017(22)

  摘要: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游戏行为的发生与发展,一般是基于幼儿的直接生活经验、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绘本阅读。然而尽管“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的观点早已被提出并接纳,但在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幼儿游戏行为发生的基础,一味地希望通过教学示范、模范来引导幼儿对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不仅仅要能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会与老师、同伴沟通交流,更要学习如何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游戏化”的音乐创造活动,从而激发幼儿自身的自主认知和想象、情感的萌芽。

  关键词:音乐;游戏化;策略;幼儿

  对于游戏的喜爱是幼儿的天性,喜爱音乐并能随乐而动也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缪斯本能[2]。目前,“游戏化”一词已成为广大幼儿教师设计组织音乐教学活动的共识。但实际教学中,不少音乐活动的“游戏化”不到位,幼儿的思维没有得到发展,游戏与教学出现脱节现象。因此,认真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敢于探究和尝试”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強调让幼儿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把游戏适当渗透到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亲近生活,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幼儿表现音乐美的情趣。

  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孩子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是否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因此,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该关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亲近生活,提升幼儿对于音乐美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激发幼儿表现音乐美的情趣。

  1.生活经验是游戏化音乐教学的精髓。

  游戏作为幼儿活动的形式之一,也是教师们平时采用最多的教学活动形式之一。采用游戏教学,教师要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就要根据具体的情境,适当的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指南》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表明了要考虑幼儿自身特定的生活经验、愿望与情趣,幼儿游戏化教学的设计就是把教学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实践、个人经验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游戏的形式适当安排到教学中去,激发幼儿的兴趣,为幼儿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主动学习创设适宜的环境[1]。

  首先,我认为幼儿最为熟悉的、充满生活趣味的内容是游戏化幼儿音乐教学的精髓。在教学中选择一些生活中的声音或者事物作为音乐教学的内容,并把游戏的因素隐藏在选择的事物当中,既能保持幼儿感受音乐的兴趣也能使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我会利用周一早上的早谈时间,和幼儿们谈论在“周末的精彩生活”这个话题,从“你们周末去哪玩啦?和谁去玩?玩什么啦?开心吗?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之类的谈论,从而引发他们的谈话兴趣。在谈话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十分喜欢这种谈话,每次都有不同的惊喜发现,孩子们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时还会加入自身的肢体语言和动作,这在无形当中就引导了幼儿喜欢变现美的一面,而其他的幼儿也能参与其中,并积攒了相关的生活经验。

  2.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和创造适宜的环境。

  音乐是一门想象的艺术,每个幼儿都可以根据自己对于音乐的感知拥有对于音乐的认知和表现出音乐的美感。在《指南》中在艺术领域教育建议中指出了——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1]。比如,在音乐活动《买菜》中,首先选材的内容,幼儿都有些许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添置了菜市场的场景,并且我还带来了菜篮子、各种蔬菜等,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买菜”的环境氛围,产生浓烈的探究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对于整个音乐的感受是直观并感兴趣的,在心理上能感觉到安全感,乐意与参与到活动中,能给全班小朋友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在尝试着学习“买菜”这个过程。

  二、融合故事,深化语言魅力,是音乐活动“鲜活起来”。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的应用游戏,恰当的组织实施每个教学环节,体现游戏精神,使幼儿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发挥想象力。

  1.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导入是幼儿教学活动的开始,幼儿的思维、注意力不易集中,导入可以帮助幼儿集中注意,激发活动的兴趣和自主性。我们都知道,音乐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对音乐的想象,对音乐内容的理解,那么教师如何发挥语言的魅力来引入音乐就显得十分重要。举个例子,在我开展音乐活动《我的动物宝宝》中,以各种不同的动物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兴趣,让幼儿根据听觉来猜哪只小动物来了,由此引入音乐;接着,让幼儿学着模仿动物,慢慢将游戏融入到教学中,使得幼儿在游戏中学有所得。

  2.运用故事化语言的指导,帮助幼儿拓展思维。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幼儿学的过程,教师在活动中是个组织者、指导者。教师指导可以给予幼儿启发,激发幼儿兴趣和想象力。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如果能坚持将故事的情境与音乐相融合,再以游戏的形式渗入,这样的教学效果将更加显著。

  3.鼓励幼儿运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的美。

  我们都知道韵律活动中,音乐情境的设定与运用同游戏相结合,是游戏化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形式。比如,在韵律活动《小雨和花》中,我在课堂上先是通过引导幼儿学会根据音乐的节奏肢体语言表现下雨和雨滴落下的动作,再将“小花”请出场,让幼儿根据音乐,随乐而动,与同伴一起游戏,一起表演,体验音乐的美以及和同伴相处游戏的乐趣。

  三、扎根教材,联系生活细节,播撒想象与美的种子。

  在人的一生中,无论是幼儿时期、青年时期、还是中年是期,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去参与音乐活动。幼儿在这个时期接受必要的音乐启蒙教育,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能够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在幼儿园阶段,幼儿音乐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生活活动中对听到的乐曲的感悟,更多的要从正规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获得。所以,教材的内容就是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母本,如何将教材里面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易接受地传达给幼儿,是每一个幼师的必修功课。

  教材里面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唱活动、音乐游戏,又有韵律活动、音乐欣和演奏活动,这些不同的活动各有着不相同的教学方法。而幼儿最喜欢在游戏中表现自己,尤其是在音乐和动作敏感期的孩子,他们未必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或者做什么,但是就是喜欢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发的艺术活动。因此,在游戏中,最能开发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水平。

  总之,幼儿游戏化音乐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充分利用幼儿园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游戏因素,使游戏化音乐教学生动有趣,更切合幼儿的发展特点,但要真正实现幼儿游戏化音乐教学还需要不断的研究与实践,相信游戏化音乐教学的实施效果会越来越好,更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2012年10月16日教育部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程英.“真”游戏化的韵律活动设计与指导策略探讨[G].福建教育,2017年12月.

  [3]唐维霜.浅析幼儿启蒙音乐教育与教学.[G].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5月.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

幼儿教育游戏的论文

幼儿游戏教育教学论文

到此这篇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论文(关于学前儿童游戏的毕业论文)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推荐文章,希望大家都能在编程的领域有一番成就!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 十大最强法则(十大最强法则之力介绍)2025-10-02 15:54:08
  • 发送验证码(手机号被频繁发送验证码)2025-10-02 15:54:08
  • 医院启动绿色代码(医院绿色紧急代码)2025-10-02 15:54:08
  • 圈一圈写一写图解一年级圆圈(小学一年级圈一圈填一填怎么做)2025-10-02 15:54:08
  • 拆包价是什么意思(拆包款是什么意思)2025-10-02 15:54:08
  • u盘启动盘制作工具哪家好(目前u盘启动盘制作工具哪一个最好)2025-10-02 15:54:08
  • ubuntu系统源(ubuntu 源设置)2025-10-02 15:54:08
  • mouse按键(mouse4是哪个按键)2025-10-02 15:54:08
  • spss20永久许可证代码(spss26永久许可证代码)2025-10-02 15:54:08
  • 华为模拟器查看vlan命令(华为模拟器查看vlan命令是什么)2025-10-02 15:54:08
  • 全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