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国企规模庞大,其领导班子成员就形形色色,种类繁多,再算上中层人员,那简直是一支庞大的队伍。瞧,董事、监事、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总经济师、总工程师、总会计师、董事会秘书等等,这些领导坐在一起都有十多个呢。
![]()
不仅如此,国企的层级管理堪称复杂至极。就拿一个省属国企来说,从集团公司总部一直到生产单位,通常有四级管理(总公司、子公司、孙子公司、生产单位),每个层级都配备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人员,真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啊。所以,国企开会的时候,就算只是管理层参加,一般也得有好几百人呢!
![]()
有人统计过,企业决策每经过一个层级的执行,其本身的效能就会降低20%。这么一算,如果企业决策要经过四个执行层级,等到达生产单位的时候,决策的效能就会削减到原来预期的一半还多。
![]()
很多国企的执行流程就是这样,层层传达的过程中,强度不断递减。原本可能是极具前瞻性的宏伟规划,到了具体工作人员那里,可能就变成了让人似懂非懂的“毕加索油画”了。这就是所谓的“雄心勃勃的上层,执行不力的中层,牢骚满腹的下层”。
![]()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一家有4000人的国企,集团公司对它寄予了厚望。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家企业一直没办法达到预期的产量和效益。没办法,集团公司只好不停地更换企业负责人,期望新的负责人能破釜沉舟,开创一个新局面。
![]()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国企的关系错综复杂,尤其是企业高管层,各自盘算的情况特别突出。集团派来的企业负责人一心想尽快做出成绩,可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表面上看似团结,实际上却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共同导致了国有企业执行能力的“弱化”。这样的班子想要实现企业的重生,可能吗?
更奇怪的问题出现了:在会上的时候一团和气,从来不提不同意见,可背地里却满腹牢骚。会上像徐庶进曹营一样一言不发,会后却口无遮拦、怨天尤人。这种企业班子对企业执行力的破坏,简直和再增加一个管理层级没什么两样。
国企里干部的级别可不仅仅体现在待遇的差别上,更重要的是身份的象征。一个人一旦进入高管层,那就像是乌鸡变凤凰。地位高了、薪酬高了、福利也高了!
但是,这种“三高”却导致了企业生产力的下降,出现了明显的“三低”问题:工人干活的劲头低了、企业的产量和效益低了、工人的收入也低了!
有些生产工人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完成了生产任务,也实现了安全目标,到年底了,我们能得到什么呢?
还有些工人说,既然我们享受不到企业发展的成果,那我们还努力干什么?与其埋头苦干,还不如磨洋工呢!
到此这篇公司阶级称谓(公司阶级划分)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 推荐文章,希望大家都能在编程的领域有一番成就!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将相关资料发送至xkadmin@xkablog.com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xkablog.com/bcyy/11752.html